爱尚小说网 > 玄幻魔法 > 凤鸣熊飞 > 第一章楔子

第一章楔子

推荐阅读: 大主宰   完美世界   龙王传说   雪鹰领主   择天记   一念永恒   武炼巅峰   无限拍卖行   绝品鬼医  

    公元前656年,齐桓公率领一众中原之国: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,组成八国联盟陈兵于楚国边境小城召陵,以抵御攻打其藩属国徐国的楚军。齐楚两个大国对垒,夹在中间的各小国瑟瑟发抖,大战一触即发。

    此时,齐桓公已经首开霸业多年,面对国力日盛且不断扩张的楚国,必定会防范遏制。

    召陵处于高地。初夏时节,高地上种植的小麦已结出饱满的麦穗。阳光和煦,暖风拂过,麦浪起伏,似一片青色的海洋。远处,麦田里因战车车辙和步兵方阵掠过,碾压出的墨色行迹像棋盘上的河界象线一样,清晰、规整。

    棋线的尽头,齐楚两军面对面相距不到半里,阵势依次摆开:最前排是令旗兵和钲、锣、鼓手,其后为弓弩方阵、战车方阵、长戈步兵在后,中军大纛居中,与以往交战双方列阵不同的是,两方中军之中都多了一架王辇,君王亲临!

    齐军王辇上坐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,头戴朱缨,身着黑袍,脚踏赤舄。虽是斜靠在王辇靠背上,但宏伟博大的帝王气魄不可一世!老者头稍稍后仰,左手搭在腰间的配剑上,右手随兴托着一只精美的玉盏,盏内还剩几滴残酒。老者斜眯着眼,似看非看的打量着对面敌军的方阵。

    辇上的老者便是春秋五霸之首--齐桓公姜小白!

    这次小白率联盟出动有三个原因。

    其一,经营霸业多年,小白一直高举“尊王攘夷”的旗号敕令诸侯,代行王命。天下可以有一百个公、一千个侯,但周朝的“王”只有一个,就是周天子。不论城郭多大,邦国多强,都属于历代周天子的封赏。楚国却从封赏之日起,第一任国公就自称为“王”,实属僭越,破坏礼制;并且楚人一直被中原各国人视为蛮夷,不融于正统。“尊王攘夷”的口号正合时宜。

    其二,小白征战四方多年,天下各方诸侯、部落,势力基本已保持平衡,唯独楚国疆域辽阔,土地肥沃,人丁充足,隐忍勃发,逐渐具备争霸的实力。荆楚文化独树一帜,国力、战力及野心不可轻视,适时威慑,刻不容缓。

    其三,小白大半生驰骋天下,驱逐戎狄维护中原各国不被侵扰,有“恩泽天下”的功劳和荣耀;九次会盟各方诸侯,春秋大小一百多个国家,绝大部分看齐国脸色行事。到了晚年,每每想起青壮年时的慷慨激昂之举,难免感慨悲歌,暗叹英雄迟暮。这次不辞辛劳,远道而来,不也是为了回味追忆一下当年翘首群雄、万国来贺的高光时刻?

    小白正神游寰宇之际,楚军列阵中传来一阵高亢的战鼓呐喊之声。辇旁一位与小白年龄相仿老者侧步屈身向前,轻声道:

    “君上请宽心,楚国蛮儿无知鲁莽,冒犯君威,只会自取其辱。”“蛮儿”意指楚国国君。

    “管卿且看,今日暖阳清风,麦浪连天如舞,旌旗咧咧如歌,当年北杏会盟时,可也是如此场景?”小白抬了抬眼,双眼射出两道精光。北杏会盟是齐桓公第一次威加海内,时年二十四岁,遂国归属齐国成为藩属。

    “君上好记性!老臣追随君上几十载,亲历君上威震天下之霸业,沾得不世之功,深感荣幸。”老者见桓公提起往事,毫不在意眼前战事,也不再多言。

    小白口中的“管卿”,正是春秋“八大神相”之首的管仲,管大夫。管仲与旁边几位大夫身着同样的官服,却有尤为特别之处:腰间悬挂一枚一尺径的满月形饰物,饰物中间有一个碗口大的圆孔,远看像一具小型车轮,近看又似磨坊里的环转碾盘。材质像脂玉一样温润,但不像脂玉油性通透;暗若乌金,却无金属之寒芒。古人有腰间戴玉的习俗,但单论大小,悬挂一尺径的器物,绝无仅有,腰间带钩也受不住这么大的重量。相反,这个饰物看起来很轻盈,微风拂过,还会随风轻摆,甚是奇特。

    随着楚军列阵第一趟鼓声响起,旌旗、信幡摆布,战将兵士气势滔天,各个斗志昂扬。

    只见中军王辇上站着一位挺拔高瘦的俊朗青年,身穿甲胄、头戴金盔,腰间悬挂着一柄通体赤红的宝剑。宝剑剑鞘中段隐约镌刻着篆体“太阿”二字!

    相传太阿宝剑是春秋铸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联合所造,其实流言有误。太阿宝剑早在上古时代就栖身在楚国境内的云梦大泽。云梦泽最宽处近千里,中心深处有两座山,一座形如龟背,一座形如蛇曲,两座山相距两三里。历代传言,太阿宝剑就在两山之间的峡道水底。宝剑剑气郁结,不能宣泄,导致两山终年雾瘴弥漫,人鱼鸟兽不敢靠近。太阿宝剑若现世,预示所在之地必定会出现贤能人主,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于一身,铸就大业。

    辇上的青年将帅正是被管仲叫做“蛮儿”的楚成王,熊恽,楚国史上在位时间最久、达四十五年的君主。

    熊恽原本就身材高瘦,站在比战车还高两尺的王辇上极目远眺,目光坚定有力,将齐军列阵尽收眼底。此次攻打徐国这样的小国,事先没有亲征的计划,怎奈齐桓公小白汇集八国联军陈兵在在此,逼得熊恽从都城郢城赶来督战。两边对峙已经快两个月了,齐军一不进攻,二不撤退。熊恽内心里有些着急,眼看小麦渐熟,如果等在收割季节打起来,楚国先不说输赢,在自己境内作战,毁坏庄稼田地,耽误收成,也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损失。反观齐国率队南征,可打可撤,又不在自己国境,不会损失一粒麦子。虽然纵观战局还不明朗,但可以肯定,老霸主和老神相葫芦里装的药对决不简单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其实熊恽还有三件心事。

    一则,最令熊恽心酸的是,楚国作为疆域人口大国,却自古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,不管大小会盟,还是周天子政令恩泽、祈福祭天的各类活动,都没有楚国的份,但有一样是必须做的——纳贡称臣。竟不如一些城邦小国的地位。历代楚王因此而心生妒恨抑郁。熊恽的曾祖楚武王临死前仍不忘提及一生夙愿:“我有蔽甲,欲以观中国之政!”楚国人上至君王,下至平民,一直承受着莫大的蜚谩。

    二则,楚人被排斥太久,连称臣的尊严都得不到,在日积月累的不甘之心反弹之下,举国心中只剩“雪耻”二字!随着国力日渐增长,楚国争霸的雄心烈火也越烧越旺。这次直接与老霸主齐国争锋,熊恽亲历战阵,也是一次试探,图谋日后取而代之。

    三则,熊恽年少时即被齐桓公的盖世奇功所折服,是齐桓公的仰慕者,励志要做齐桓公一样的君主,乃至超越。熊恽年不到三十,还算年轻,猎奇之心不减,非常有兴致一睹齐桓公之风采。

    熊恽正在深思,大夫斗谷于菟进言说到:

    “君上,臣认为两军阵前千万不得迟疑。既然一鼓作罢,齐军默不应战,我军就必须另做打算。当年小白之兄齐襄公荒淫昏聩,鲁庄公忍无可忍讨伐他时,名臣曹刿谈论的战局和今天何其相似,君上还记得否?”

    斗谷於菟满脸虬须,长发遮肩,身形宽大健硕,如果不是身穿黄袍、肩披斗篷,而非盔甲战靴,旁人第一眼会认为这人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将军。其实不然,斗谷於菟是文官大夫。年幼时,身世凄苦离奇,其母是楚国贵族,与表哥通奸,怀孕生下于菟,外祖母觉得羞耻,将他抛弃到野外。后来有猎户在山间打猎,见到一只长有翅膀的母虎在给一个人类婴孩喂奶,猎人惊诧这婴孩天生异相、绝非常人,于是把婴孩抱回去抚养成人。抱回之时,婴孩身下有一张虎纹的襁布也一起带回。婴孩便是于菟,肩上披的虎纹斗篷便是猎户带回的那张襁布。于菟借斗篷灵力,征战成名,将斗篷命名为“吞天斗”。民间传闻虎纹斗篷是上古异兽穷奇的皮,于菟被抛弃的地方刚好有一只穷奇幼兽夭折,母穷奇误把于菟当成幼兽,而进行哺乳。穷奇,上古四大凶兽之一,外形像老虎,背上长有双翅,好吃人。穷奇现世,朝代更替,贵族间必然有杀兄弑父的人伦悲剧发生。

    听斗谷于菟这么一提醒,熊恽稍一转念,答道:

    “虎相所言极是。当年齐襄公就是败在三鼓之上”。于菟原意即是“虎”,因此熊恽尊称于菟为“虎相”。

    双方列阵,气势和斗志是拼杀取胜的根本。当年,齐襄公不懂兵法,被伐之时,恼羞成怒,急于决战,一连擂了三趟鼓,鲁庄公依然拒不接战,齐军士兵跟着三趟鼓声呐喊,渐渐萎靡。鼓手第一趟下来就已累得气喘吁吁,后面两趟鼓声绵软无力,齐军士兵最后也声嘶力竭。在齐军三趟鼓之后,鲁军抓住机会,起鼓进军,一举打败齐军。曹刿名言: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   “虎相可有妙计?”熊恽征询的眼神看向于菟。

    “臣确有一谋,但还请君上先行恕罪,臣再娓娓详述。”于菟回道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哈哈,虎相一向深谋远虑,此刻更不必拘谨!速速道来便是!”熊恽爽朗的大笑声从中军传出,听者无不振奋抖擞!

    话说熊恽之母息夫人,是当时有名的大美人,被誉为“春秋七大美人”之一。美貌姿容遗传给了这位楚成王,成王一笑之下不仅有气吞千军万马之势,阳刚之美、飒爽之姿令人遐想。

    “谢君上谬赞!臣以为楚人被天下轻慢久矣,值此大战,各级军士无不争先卖命,为我王争功争名;再则齐军虽聚八国之联军,声势浩大,然而各国语言、文字、指令各异,政令、军令、口令传达必然失真,颠三倒四,调度混乱;三则,联军远道而来,车马劳顿,虽然已僵持修整近两个月,但兵士众多,粮草补给稀缺,不如我军可在本国境内就地征调;四则,齐君年老体衰,不比君上如日中天之体魄,苦战之下,唯恐精力耗尽,一命呜呼!”

    于菟分析得句句在理,令熊恽十分受用。

    “依虎相所言,我军战则必胜。如此,寡人恕你何罪?”熊恽点头微笑,连续问到:

    “然而齐军拒不应战,为保存我军士气,如何逼迫齐军出战?”

    “回君上,臣等认为,并非非战不可......”于菟话锋一转,只说一半,扭头望向身旁的一位中年雅士,示意此人接话。

    此人年及四十,面容白皙透嫩,黑发长须,白袍玉带,极具高士风采。姓屈名完,当值御军大使。春秋时期,注重礼仪,攻伐目的并非在于屠戮灭国,旨在争名夺利。因此春秋时,大小国家有一百多个,虽然彼此攻伐,灭国者有,但居少数。两国交战如果不是为复仇,首先要派使臣下战书,对方接受挑战方可开战,在此过程中,友国、盟国、大国还会出面斡旋,经过一系列政治操作之后,不得不战场见红的时候,约定时间,报上人数,开战之时,互派使者斥责对方失礼、失德、失义、失法,力求已方出师有名,抢站道德制高点。御军大使之职,便是处理这些政治、外交事务的。直到后来“三家分晋”进入战国阶段,周朝天下才彻底礼崩乐坏,世风日下,诡道盛行,兵不厌诈。周朝分两个阶段,春秋、战国,即为西周、东周。

    屈完和后世的楚国大文豪屈原是同宗。

    熊恽听到于菟一会儿可打、一会儿不必打的言论,脸露诧异之色,正看疑惑地看着于菟,旁边屈完说道:

    “君上有所不知,这两月以来,臣与虎相大人多次商讨应对齐国会盟之策,颇有心得。常言道:统兵千里,止戈为胜。审时度势,臣等有一策献与我王。”

    “哦?屈夫子有何高论?”熊恽问道。屈完通读古经、满腹秘典,辞赋华丽缥缈、情深意浓、泣绝鬼神,被时人尊称为“屈夫子”,而不论官职。

    “禀君上!高论不敢当。”屈完谦虚回话,继续说道:

    “今齐君会盟南下,替徐国脱困是虚,彰显霸业是实,处心积虑想使霸主之位延续后世。且徐国是小国,无利可图,不至于为了这个小国与我军厮杀。因此,臣等料定齐军之所以不战不退,意在谈判。但碍于其霸主地位、中原支柱、宗主之国,且齐君小白比君上年长,不愿先派军使。然而,战事在我楚国境内,我方也断不会先派军使求和,此番,造成两军对峙日久。”

    后世军事家说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屈完不愧为御军大使,对敌方心理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“屈夫子所言不差,看来破局之法已了然于胸?”熊恽脸色由诧异转为迫切,追问到。

    之所以诧异,是因为之前已抱定必战的决心。楚国要想楔入中原,就必须融入中原文化而不被歧视,提高自身的段位和名望,而证明自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战争,胜者为王的道理亘古不变。不过,面对战争,熊恽也有自己内心的考量:首先自己成为楚国国君,是通过杀死自己的哥哥楚堵敖夺得君位,其国内兄弟众多,各有不服,如果能战胜齐军,不仅在列国面前立威,更是为本国全民扬眉,自然受到百般拥戴,君位稳固。但是,如果败了,结果就完全相反,不仅会被列国更加耻笑、鄙夷,承担赔偿,在国内还会被其他王子借题发挥、搅乱朝政;国内各阶层的贵族、门阀也会将自己唾弃,弄不好,楚国大乱、一蹶不振。然后是军队实力,虽然楚人勇猛无惧,但毕竟齐军征战数十年,打仗是家常便饭,论战争经验、战局把控,楚军差远了。唯一的优势是军需娘草,楚军比齐军供给充足。这也反证出齐桓公小白和管仲的老谋深算——我不动,你就不敢动,掩己之短、避你之长。

    更有甚者,忌惮管仲腰悬之物“飞熊令”,此物能改天换地、号令群神。齐桓公将东夷西戎、南蛮北狄收拾一遍,这件神器功不可没。飞熊令古朴无华,相传是齐国第一任君主姜子牙在渭水垂钓时所得。姜太公五十多时,从昆仑山学成归来,纵观天下,王族祸乱,民生疾苦,原想造福众生,却无仁君雄主可以投靠,只得百无聊奈每日在渭河边垂钓。一日,一只几十丈的庞然巨兽从渭河中飞天而起,并有向太公扑来之势!异兽非龙非彲、非虎非罴,纵使姜太公阅遍天地之机,也无从考证。渭水浑浊暗黑,异兽毛皮和渭水同色,体型宽阔,张牙舞爪,若非要用已知的神兽动物来形容,略有一点像熊。

    忽生异况,姜太公不敢怠慢,起身冲入云霄,与异兽迎头缠斗。俗话说:天上一日,地下一年。太公与异兽搏斗飞出天外,全神贯注间,也不知过了多久。等到收服异兽练成神器,重回地面,世间已过了二十年!太公练成的神器,正是飞熊令!从此,人间仙界称姜太公为“飞熊道人”,姜太公对此喜闻乐见,将“飞熊道人”这个称谓刻录在“封神台”上。飞熊令是齐国传国之宝。姜太公曾经明示:后世君王授予德才兼备的贤士,用于辅佐齐国后世君主,秉持“尊王护天下”的国策。君王自己不可独自把持,更不能利用飞熊令觊觎天下,威胁周天子的统治,须世代称臣。并注入咒语,任何人一旦僭越,飞熊令将自毁,僭越之人遭受天谴。这也是为何整个春秋战国八百年,不管西周、东周,各路诸侯、国君、奇人异士争相参与争霸,却没有一位能改变命数、独享天下——只敢称霸,不敢称皇。直到周朝八百年后,秦王嬴政方士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,去往蓬莱仙道祭献给异域之神,才换来破解神咒之法,解除飞熊令的束缚,并把飞熊令制成“传国玉玺”,统一天下,史称“始皇帝”。但是,始皇帝依然被飞熊令咒语反噬,落得与臭鱼同棺,子孙后代被屠杀殆尽。成为传国玉玺的飞熊令在始皇帝的一次巡游中,被始皇帝投入洞庭湖,抵御妖风怪浪。终究是从水里来,回到水里去,算是落叶归根了。

    关乎飞熊令,还有前奏故事和旁引。周文王在请姜太公出山时,为表诚意,曾为姜太公拉车八百步,姜太公便注神咒于飞熊令,护周八百年!到秦朝被刘邦所灭,周朝得以复仇,再到刘邦灭项羽,建立汉朝,整整八百年!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,自然而然,不可强求,亦不可逃避。真实史料远非局限于此,后世传说徐福奉命去寻找长生不老药,其实也是谣传。徐福即为秦国丞相李斯化名,李斯所奉秦皇之命为“东寻蓬莱,求长盛不衰之钥”,被误传成“长生不死之药”,试想秦皇作为千古一帝、能说出“身化龙魂,佑我华夏”这种豪言的创世帝王,怎会畏惧生死、如此狭隘?

    言归正传!

    熊恽追问破局之法,屈完答到:

    “回禀君上,徐国派来的使臣现在还在我军之中。既然楚齐双方都无意率先派出使者,便可以让徐国使臣回去复命,要求徐国国君邀请我方和齐方派使臣一同到徐国谈判,既不失我方颜面,也给齐方台阶。一举两得。”

    “屈夫子所言极是!劳虎相和夫子依计行事!”熊恽眼放光芒说到,他心里明白,如果能和齐国打成平局,就已经算是胜利。

    时年,徐国的当政国君是徐仪王,徐驹。徐国紧邻楚国东北边,地处中原和东夷中间,地跨两边。在齐桓公葵丘会盟时,归属齐国,因国土有一半是东夷地界,也同样被中原国家看不起。自从归顺齐国后,便以中原国家自诩,徐仪王徐驹性情乖张、目光狭小,蕞尔小国竟然看不起楚国,其藩属于齐国后,将楚国商人全部驱逐出境,禁止本国人与楚国通商,此举惹怒了楚成王熊恽。此次楚国出兵,一方面是教训徐国,另一方面也有试探的意图,敲一敲这个不伦不类的“中原国家”,看看列国的反应。没想到这个徐驹是个嘴狠心软的料,刚一开战就向齐国求援,当时的人都称徐驹为“有筋无骨、有舌无喙”。

    楚国周边有十二个国家接壤,分别是:西北面的秦国,隔着丹阳(今湖北秭归),丹阳山川险要,有长江天险可守;正北面是晋国,有天堑黄河;从西往东依次为周天子东都洛邑、郑国、蔡国、陈国、徐国、郯国;东面是吴国;东南方是越国;正南面是南方各蛮族部落;西边是巴蜀。

    此时,巴蜀和蛮族部落势力分散,难以统一合力,没有与楚国大战的实力;周天子在洛邑,没有实权、兵力;郑国一代明君、春秋小霸王郑庄公寤生,刚刚剪除自己的野心家弟弟共叔段,国内急于修整待兴;蔡、陈、宋、徐、郯都是疆域小国,时起时落,没有争雄的资本和人力;吴国、越国的经济、文化、礼教等方面还处于萌芽期;齐国在更远的东北方向,周边有四个卫星国:鲁、卫、曹、莒,都听其号令,然则中间与楚国之间隔着一众中原小国,尚有战略反冲之地;齐国再往北走是八竿子打不着、还没有成型的中山国。那么,楚国想要出头,就必须保证巴蜀、南蛮稳定无虞的情况下,进而防范吴、越两国的同时,力压晋国、秦国、郑国,与霸主齐国争锋。时局错综复杂、艰难险阻,难怪楚国历代君王想踏入中原,最后都是含恨而终。

    继续言归正传!

    徐国使臣本来就是奉徐驹之命,在楚齐之间虚与委蛇、两面推诿,更加上徐国两月以来穷尽举全国之力供给八国联盟兵士,国库民仓已经掏空,继续拖下去,有亡国之虞。在听过楚国破局之法后,拍手称快,急忙立誓承诺,挥舞着联络旗,飞奔至齐军阵前。

    “禀管相,徐国使臣求见!”传令兵朝中军疾行而来,恰巧碰到刚出中军前来询情的管仲。

    “带入中军,听候君上询话。”管仲命令到。

    “诺!”传令兵领命而去。

    不一会儿,徐国使臣被带到齐桓公面前。

    “徐国使臣徐骥参拜齐君!”徐骥鞠躬,合手作揖。

    “嗯,所谓何事?”老霸主小白问话间,蜷起一腿,眼睛依然眯着,却懒得看向徐骥。

    “禀齐君,在下奉徐君之命前去楚军阵中打探虚实,怎料楚王熊恽拒不接见。只与其手下两名臣子会面。现已获得楚军军情,前来禀报。”

    “谁是王!?”小白厉声道,两眼怒睁,喷出两道杀气,吓得徐骥连退两步。

    春秋时期有两王,一是周天子正统之“王”,还有一个就是楚国国君自封的“王”,其他列国国君都称“公侯”。

    “齐......齐王息怒!在下语误,在下实属语误!”徐骥瑟瑟发抖,连忙改称小白为“齐王”。

    小白鼻子一哼,又眯起眼睛,不再理会。

    “禀齐......齐王,楚军畏惧齐......王之威,虽列阵于此,却不敢贸然派使臣前来叫阵,只会擂鼓干嚎,聒噪壮胆。现托臣向齐......齐王乞合,望齐王明察!”徐骥结结巴巴说明来意,提起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,却不知自己口误向小白称臣。

    管仲见桓公有怒,对徐骥说到:

    “徐大夫大可回去禀报徐君,就说我们君上征战四方,屠戮众多,若不是徐国孱弱、楚蛮猖狂,实不愿意发兵,再添杀伐致生灵遭罪。既然楚蛮并无决战之心,齐国也可不做追剿。然则,两军对峙何以收场?还需徐君自作决断。只须记得,凡我齐国属国者,有战必应,有难必帮。请徐君自行领悟去吧!”管仲话中有话,意思就是:我齐国义气当先,想打谁就打谁,但是怀着仁慈之心,也不愿轻易出手。解铃还须系铃人,既然你徐国挑起战事,不管什么原因自己要出面表态,不能龟缩在后,把难题交给主子。管仲另一层意思是:可以谈判。

    管仲居高临下,作为霸主之国讲的不卑有亢,又留有余地,八大神相之首的美名名不虚传。齐桓公之所以被后世歌颂传唱,很大原因是因为其文治武功冠绝天下,但绝非嗜好杀伐、草菅人命之帝王,是一位既有威望又有德行的君主。管仲一席言,正和桓公心意。桓公索性闭眼养神,不理不睬。

    常言道:弱国无外交,兴亡夹缝中。由此可见。

    徐国君臣虽然性情乖戾、言行溜须,但也不蠢,既然齐楚都已首肯默认,知大事基本已定,回国复命。

    管仲遂派同朝为官的挚友鲍叔牙同徐骥一同前往徐国。楚国御军大使屈也前去商议。

    最终齐楚徐三方签订合约:首先由屈完代表楚国到齐军阵前瞻仰王师风采,表示认同齐军是尊王之师,意指认同周天子是天下之主。然后齐、楚、徐三国,各自罢兵回撤。再则,齐国派商队在楚国开馆,两国以通商友国相称;责令徐国修缮官道,共齐楚商队途经往返所用。管仲和鲍叔牙为官之前,本就以经商谋生,合约所向自然而然。

    至此,霸主之国与新兴之国的初次博弈,以三赢的方式完美收场。

    史称:召陵会盟。

上一页 加入书签 目录 投票推荐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